随着军阀混战,农村经济进一步被破坏,安庆四周一些农民、手艺人涌进市区谋生,他们有的本来就是演唱黄梅戏的能手,也就把黄梅戏带进了城.原在城里劳动的手艺人,店伙们,在策重劳动之余,想搞点娱乐活动,也学唱一点黄梅戏。他们只是平时哼哼唱唱,不能象农村中那样结伙演出。但却为黄梅戏进城准备了帮手、培养了观众。
黄梅戏流行到安庆四周的广大农村中,受到农民和手艺人的欢迎,却不能公开演出,处境很困准,因而它的发展也是很缓慢的。黄梅戏在进城前,除农村劳动者,临时结合、自唱自乐进行业余演出之外,还有季节性的半职业班社活动,其活动方式有这样几种:
第一种,是与高腔和徽戏合班。在黄梅戏流行的安庆地区,过去有两个戏曲剧种的活动比较自由。一种是高腔,以演《目连救母劝善戏文》为主,一般称之为“目连戏”。岳西高腔班则演《目连戏文》之外的青阳腔剧目。(属于《目连戏文》的只有《观音戏连》等一、两出单折。)另外望江、东至等县有一部分高腔艺人借助木偶演出一些青阳腔的单折,如《打猎回书》、《周氏拜月》。还有一种是徽调。徽调是安庆民间的大戏,有很多长年演出的职业班社,如怀宁县石牌附近的“大四喜”、“同乐堂”、“天乐堂,等。并有一些训练徽调演员的科班,据一位徽班出身的熊姓老艺人(人称“活周瑜”)谈,辛亥革命前后,仅宿松县陈汉沟‘地还有四个徽调科班。黄梅戏班社进城之前,曾与高腔和徽调合班演出。
黄梅戏大全摘自《黄梅戏源流》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