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26年的秋后,丁永泉利用在安庆茶馆当“跑堂”时认识的熟人,为同班的伙伴在市区找到了落脚的地方。提起丁永泉当“跑堂”,那是1923年的事,他所在的戏班,多次遭受迫害,唱戏的和看戏的都惶惶不安,一度离开了舞台,为了生活,就托人在安庆市区一家茶馆里找了个“跑堂”的工作。唱戏上了瘾,想丢也丢不下。他常常是手上拎着茶壶,心里想着演戏,有时还不禁哼上几句。有些了解他底细的伙伴和茶客,也经常央他唱上几段。爱听他唱的人越来越多,有手艺人,有码头工人,也有市民。日子长了,听众中也有一些人学会了黄梅戏,其中包括厨工葛大祥。正当丁永泉利用跑堂的空余时间在安庆市区传播黄梅戏,他在乡下的伙伴又在组织班子,并多次派人来邀他前去。“一听锣鼓响,心里就发痒,,于是辞去跑堂的工作再去搭班唱戏。
没想到他这段经历,却为黄梅戏的进城创造了条件。
金老三带的一班黄梅戏艺人虽然进了城,但不能在固定的场所公开演出,于是化整为零,分散活动,到居民的堂屋里去清唱。观众怕反动军普把演员抓走,演唱时,轮番到巷口去放哨。有时,他们在深宅大院里,也能演出《送香茶》、《游春》之类的小戏。就是这样偷偷摸摸的活动,那些进城的演员也很高兴,因为一向被人瞧不起的黄梅戏,闯进了安徽省会。有一天,在西门大兴桥一户人家堂屋里演出《送香茶》,刚刚打响锣鼓,放哨的跑来报告:“警察来了!”演员和观众都一哄而散。这天丁永泉扮演陈月英,一位老奶奶把这个化妆成少女的小伙子带到家里,让他睡到儿子床上,放下蚊帐,又在床前踏板上搁一双绣花女鞋。警察追进房来,查问床上是什么人,老奶奶很镇静地说:“是我儿媳妇‘坐月子’。她给我添了一个孙子哩!”,就这样把那个追捕者骗走了。
黄梅戏大全摘自《黄梅戏源流》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