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黄梅戏之家】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

微信扫一扫,快捷登录!

搜索
关闭
查看: 1930|回复: 0

曲调从无谱到有谱的转变

[复制链接]

中级梅粉

Rank: 3Rank: 3

性别
保密
注册时间
2012-9-11
最后登录
2014-1-12
在线时间
48 小时
积分
0
发表于 2013-4-13 00:59:00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黄梅戏在不知不觉的演变中,在某个时期、某一地区形成了某些曲调的不同唱法。黄梅戏的曲调,解放前的一百多年是无谱的,全凭师徒之间的口传心受。由于演唱的艺人在不同时期(或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区)所受的客观影响不同,就使同一来源的曲调产生了差异。
    龙昆玉同丁永泉是同一时期的人,前者一直在农村活动,他的唱腔保持着早期风貌,后者从农村唱到安庆,并到过上海,他的唱腔与早期就有所不同。比较他们演唱的《打猪草》,就可看到后者比前者活泼、流畅。这是同一曲调在进城后的提高、丰富。此外,有的艺人还在前辈安排的成套唱腔中加入新的成份。《鱼网会母》中黄氏有一大段唱,是她见到儿子后控诉赵大杀人劫财侮辱母女的罪行,越唱越激动。老的唱法是“平词”转“二行”,再转“三行”,最后以“火攻”,结束。丁永泉觉得按这套唱法,还不足表达黄氏要将多年的积怨当亲人面前倾泄出来的迫切心情。于是他在“三行,之后加上“快三行”和“数板”,然后才转入“火攻”。
  黄梅戏进城后在音乐方面的变革,是在安庆市区及其周围进行的。安庆是旧怀宁县政府所在地,参加这项活动的代表人物又多是怀宁籍或寄居安庆的演员,经此变革的黄梅戏唱腔就称为“怀腔”,因为带有当地人民生活语言的特点。总的说是用安庆语音歌唱。为使地方特色更为鲜明,艺人们还各自做过很多努力。
「真诚赞赏,手留余香」
高级模式
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|上传

本版积分规则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