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了满足日益扩大的新观众对 黄梅戏音乐的要求,1954年华东戏曲会演之后,音乐工作者又和艺人一起做了进一步的努力。以安徽省 黄梅戏剧团为例,通过对《天仙配》的加工与《女附马》《罗帕记》《王金风》《宝英传》《春香传》《打金枝》《荔枝缘》《意中缘》等剧的排练和移植,音乐工作者时白林、方绍探王文治、潘汉明与严凤英、王少舫、潘璟琍、丁永泉、胡霞林、潘泽海、张云凤等主要演员和老艺人共同协商,在发展黄梅戏声腔艺术方面做了新的尝试。他们的做法是:继续整理、改编传统曲调。除改编花腔外,还着重发展主调的功能,提高其表现能力。如《春香传》中《别歌》一场的大段对唱,把‘平词’和‘彩腔,经过改编之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,把‘彩腔’的节奏拉宽、打散,并充分运用了男女演唱主调的上下属关系转调,使唱腔深沉恳切,扣人心弦。再如同剧春香在狱中的一段咏唱,把‘平词’的节奏压缩,使之和主调中不大常用的‘阴司腔’有机地揉合在一起,使曲调沉痛感人,从而较好地发挥了主调的功能。
|